为了有效治理辖区内因共享单车造成的市容乱象,5月25日上午,雁塔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组织法学专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交警和共享单车企业代表等,召开城市共享单车治理座谈会,共同探讨共享单车共享共治新途径。 国际法学院副院长张光教授应邀参加了座谈会,并就共享单车的合理投放、科学管理建言献策。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化我校与司法实务部门战略合作,5月24日,校长范九利、副校长张军政带队前往渭南市参加西北政法大学与渭南市法检两院战略合作研讨会并签署合作协议。 范九利在研讨会上表示,西北政法大学作为一所具有深厚红色文化底蕴的高校,在85年的办学历史中,始终以强烈的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学校法学学科底蕴深厚、力量雄厚,形成了注重基础理论研究、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与区域发展的研究特色。在国家安全法治、枫桥经验与社会治理、行政检察等方面研究处在全国领先地位。西北政法大学与渭南市法检两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政法大学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是实现检察、审判理论研究与实践相互融合促进,共同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的务实行动。本着“互补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共同开创检法与学校合作、共谋发展的全新局面。 渭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贺世辉表示渭南法院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高度重视与西北政法大学的交流协作,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的合作交流模式。实践证明,加强“院”“校”互动交流,既是双方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促进融合发展,携手合作共赢的战略选择,也是渭南法院借力西北政法大学高水平法治研究成果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随着双方合作交流的广度、深度进一步加强和提升,西北政法大学丰富的法学资源,必将为渭南法院破解司法实务中面临的新问题提供更加有力的理论支撑,必将为渭南法院进一步提升司法能力和水平提供更加科学的智力支持。 渭南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院长殷军指出开展“校检”合作模式,是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检察工作深入发展的重要推手,是培养高层次检察人才队伍的需要。开展“校检”合作,有利于以科学发展的眼光,认真研究和解决检察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把在实践中探索出的新经验及时上升为理论,探求检察工作规律,指导检察工作创新,增强工作主动性和预见性,促进法律监督能力不断提高,推动我市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西北政法大学的理论研究资源优势和优秀的教学资源与渭南检察院实践实务资源优势的结合,必将促进检察队伍建设和检察实务工作新的发展。 签约仪式上,范九利分别与贺世辉、殷军签署《西北政法大学与渭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合作协议书》、《西北政法大学与渭南市人民检察院合作协议书》。 渭南市中级人民法院、渭南市人民检察院业务部门负责人,我校张军政副校长及培训中心、国内合作与校友工作处、民商法学院、国际法学院负责人进行了交流发言。渭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党宏军主持研讨会。
为深化我校与地方政府及司法部门战略合作,5月10日,校党委副书记、校长范九利,副校长张军政带队前往宝鸡市走访座谈并与宝鸡市中级人民法院、宝鸡市检察院签署合作协议。 范九利一行首先拜会了宝鸡市委书记杨广亭。范九利介绍了我校积极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传承红色基因,在学科发展中取得的新成绩,特别是在法治政府建设中勇于担当,为推进地方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杨广亭肯定了西北政法大学在全面依法治国实践中的奋发作为,希望不断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中校市合作,共同推进在法治轨道上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宝鸡市委副书记段小龙、市委宣传部部长边亚妮等参加会见。 随后,范九利来到宝鸡市中级人民法院、宝鸡市人民检察院出席西北政法大学与宝鸡市法检两院战略合作研讨会。范九利表示西北政法大学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重要讲话精神,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努力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今后将进一步加强法学教育和法治实际工作的交流融合,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壁垒,实现校院、校检合作共赢。 宝鸡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尤青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将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这对法治人才的培养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实现校院战略合作,推进学用良性循环,持续深化学校理论优势与司法实践优势的有机结合。 宝鸡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邢志坚表示检校合作贯彻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法治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性的社会化工程,需要凝聚学校和实务部门的智慧和力量。希望借助学校外脑不断拓展司法新领域,满足人民对司法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 宝鸡市中级人民法院、宝鸡市人民检察院业务部门负责人,我校相关学院负责人进行了交流发言。宝鸡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郑晓阳主持研讨会。 范九利与杨广亭会谈 范九利在战略合作研讨会发言 范九利与尤青签署合作协议 范九利与邢志坚签署合作协议 范九利参观宝鸡市人民检察院红色法律文化墙 签约仪式合影
为充分展示新时代女职工敢于创新的精神风采和勇于奉献的工作面貌,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激励广大女职工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在“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陕西省教科文卫体工会委员会授予国际法学院师怡副教授“陕西省教科文卫体系统五一巾帼标兵”荣誉称号。 近年来,国际法学院教职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践行高校教师的初心和使命,涌现出了一批爱岗敬业、甘于奉献、锐意创新、敢于担当的先进典型。本次获得表彰的师怡就是他们中的优秀代表。 师怡,中共党员,现为国际法学院副教授,自2006年参加工作以来,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在各种全国性或国际性的全英文模拟法庭辩论赛中担任指导教师屡获佳绩;在双语教学方面成果突出,多项双语教学项目获得陕西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奖、西北政法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长期从事科研工作,撰写关于培养涉外法律人才的教改文章并获奖,独著、合著与参编教材7部,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际航空货物运输研究》;致力于以科研促教学,积极参与教研室课程建设,两次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2016年被评为西北政法大学“师德先进个人”,2020年被评为西北政法大学“青年教学名师”。
4月24日上午,西安仲裁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徐文新、受理处副处长李亚明、仲裁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红、文化娱乐仲裁院筹资组负责人张云一行赴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开展座谈,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张荣刚教授、国际法学院党委书记李立、国际法学院刘亚军院长参加了此次座谈,双方就进一步细化深化涉外法律人才,特别是涉外仲裁人才培养开展交流。 张荣刚指出,去年我国试点实施涉外律师人才培养项目,前不久,司法部、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做好涉外仲裁人才培养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彰显国家对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视。加强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培养建设是新形势下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师资队伍雄厚,专业特色鲜明,学科综合势力突出,西北政法大学和西安仲裁委员会的合作将对于提高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和实务部门的联合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徐文新表示,涉外仲裁人才培养对双方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西安国际仲裁中心建设与涉外仲裁人才培养相辅相成。西仲前期已与国际法学院开展了密切合作,签订了《共建协议》《合作协议》等多项合作协议,举办了多项精彩主题活动,未来双方仍将通过不断加深合作,探索更多的有效举措,加快推动涉外仲裁人才培养工作阶段目标的实现。 刘亚军就双方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基地、就业支持、人才培养项目设计、横向课题研究、联合培训、培养激励机制建设的具体意向进行了介绍,双方就上述问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并达成实质性的合作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