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6日,西安浐灞国际港党工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李新霞一行来我院就“西安‘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建设”相关问题进行调研。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张荣刚,国际法学院副院长张光,涉外法治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超汉等参加调研座谈,调研座谈会由国际法学院党委书记李立主持。 座谈开始前,张荣刚副校长对西安浐灞国际港管委会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座谈中,张荣刚副校长介绍了我校为深入推进与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中央法务区)之间建立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而做出的卓越成果,并就今后优化示范区建设保障等相关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与建议。 李新霞副主任提出国际商事争议预防机构与争端解决机构之间应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并应尽快出台更加完善的政策性规定。此外,关于设立涉外法律服务研究院以及与高校之间建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等问题,应从政策环境和操作实干两个层面作为切入点,示范区可充分调动入驻机构和平台资源,共同实施切实可行的计划,从而达到预期目标。 座谈期间,双方参会人员就争端预防与争端解决之间的有效链接、“一站式”涉外法律服务平台的建设、示范区如何推动国际商事调解工作的探索和创新、示范区如何引进法律服务机构、如何利用西北政法大学的优势,协助浐灞国际港引进高端法务和泛法务机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陕”耀巾帼志·建功谱新篇。为迎接第115 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妇女工作的重要论述,号召广大女教职工为奋进新时代新征程凝心聚力,连日来,国际法学院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 东方美学,四季茶果 3月5日下午,学院组织了唐果子手作活动。唐果子又称茶果子,起源于唐朝,是茶宴中佐茶而食的糕点,蕴含中国饮食美学。 活动中,茶艺师向老师们讲解了唐果子的发展历史,通过练习切皮染色法、透色法运用,学习多色拼接、晕染的技巧,大家以中华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以天地之间、所观之相为创作题材,以优良的美学功底和审美素养,塑造出了一颗颗灵动、鲜活的唐果子。 在茶艺师的指导下,大家纷纷掌握了唐果子食用礼仪,兴致盎然的开启了一场唐果子品鉴茶会,在繁杂琐碎的生活中享受到了美好的闲暇时光。 悦己悦心,悦享时光 3月6日下午,学院组织女教职工前往影院集体观影《哪吒2:魔童闹海》。 影片以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和志怪小说《封神演义》为蓝本,把瑰丽的想象融入精良的创作之中,讲述了哪吒勇敢与命运抗争,坚定不移守护家人朋友的故事。观影活动中,大家时而被诙谐幽默的对话逗得捧腹大笑,时而被真挚动人的情谊引得潸然落泪,享受着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同时体验了一次震撼心灵的奇幻之旅。 此次三八节系列活动的开展,旨在倡导文明、科学的生活理念,丰富学院女教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营造出积极健康和谐的校园氛围,为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巾帼力量。
近日,《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公布首届青年编委名单,我院青年教师刘静博士荣列榜单,聘期自2025年3月起至2027年3月止。为深化期刊高质量发展,构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于2024年底启动首届青年编委招募工作。经严格评选,全国共35位青年学者脱颖而出。 《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创刊于1998年12月,始终秉持"开放办刊、学术立刊"理念,此次青年编委团队由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顶尖高校的45岁以下青年学者组成,覆盖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领域。原则上,入选者需具备博士学位及副高以上职称,更需在CSSCI等核心期刊发表过系列高水平成果,体现了学术界对青年人才科研实力的高度认可。 青年编委将深度参与期刊建设,享有组织专题专栏、优先发表成果、团队宣传推广等专项权益。聘期内需完成高质量撰稿、推荐优秀论文、承担审稿工作等职责,该机制既为青年学者搭建了跨校际学术协作网络,也为其学术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实践平台。此次我院教师的入选,标志着学院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水平获得业界认证。
2025年2月27日正逢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国际商事法庭设立一周年暨青岛中央法务区成立一周年,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国际商事法庭举行青岛中央法务区国际商事大讲堂第二讲活动,我校国家智库研究基地涉外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首席专家、青岛大学特聘教授王瀚应邀做涉外法治专题讲座,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国际商事法庭全体法官、青岛市城阳区法院、黄岛区法院、胶州区法院法官和有关外向型企业法务人员出席活动。 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国际商事法庭庭长王晓琼主持专题讲座,青岛市委政法委委员、青岛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殷静做致辞讲话。 王瀚教授做《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加快涉外法治建设的战略性和紧迫性》的专题讲座,分别就涉外法治的内涵、体系及其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地位、涉外法治与对外开放的交互影响和互动关系、新时代我国涉外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实践创新等问题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和讲解。 讲座前,王晓琼庭长陪同王瀚教授参观了青岛中级人民法院国际商事法庭国际商事法律文化展馆。
近日,陕西省教育厅公布了2024年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获奖名单,国际法学院四位教师获奖,涵盖论文、著作等类别。其中,张超汉教授和冯启伦硕士的论文《中国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法理基础、总体成效与完善路径——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为视角》获一等奖;张光教授和宋歌硕士的论文《数字经济下的全球规则博弈与中国路径选择——基于跨境数据流动规制视角》获二等奖;王泽林教授的论文《北极航道航行争端的和平解决方式研究》获二等奖;吕江教授的专著《气候变化<巴黎协定>遵约机制述评》获三等奖。 以上科研成绩的取得,充分体现了学院师生在国际法学和涉外法治领域扎实的学术功底和突出的科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