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我院组织涉外律师、国际仲裁两个方向全体二年级研究生前往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丝绸之路仲裁中心(以下简称“贸仲丝路中心”)参加贸仲与我校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国际仲裁)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的“国际商事仲裁实务”课程。该课程由贸仲设计,结合西安本地实践,由贸仲资深工作人员和仲裁员共同授课,旨在提升学生的国际仲裁实务能力。贸仲丝路中心副秘书长蒋红梅女士以“中国涉外仲裁的发展与国际仲裁机构之间的比较”为题为学生们首次授课。国际法学院副院长张光教授、研究生辅导员何珊老师参加。 活动伊始,贸仲丝路中心工作人员带领到访师生参观仲裁中心办公场地,并介绍了贸仲的发展历程及丝路中心近年来承办的重要活动。 授课中,蒋红梅副秘书长以贸仲的诞生与成长为切入点,详细讲述了贸仲开启中国涉外仲裁实践的历史进程,系统阐释了仲裁在推进我国涉外法治建设、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作用。她对中外仲裁制度的异同进行对比,全面展望中国国际商事仲裁的发展趋势与仲裁中心建设的未来方向。她指出,仲裁作为国际通行的争议解决机制,是国家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法治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她鼓励同学们利用在校时间夯实专业基础,不断增强实践能力,强化外语水平,未来为中国仲裁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本次课程内容丰富、视野宏阔,加深了同学们对于国际仲裁实践的关注与思考。后续,学院将与贸仲等协同培养单位持续合作,不断推进实践教学与职业引导并重的人才培养机制,助力学生成长为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
4月17日,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建设”研讨会在重庆举行。我校校长范九利、副校长常安、研究生院副院长李洋、涉外法治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超汉参加本次会议。 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建设”研讨会中,常安作“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法治保障、创新‘法学+区域国别+语言’有机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主题发言。发言中,常安重点介绍了我校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中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法治保障国家战略、教学科研智库服务社会一体化、创新“法学+语言+区域国别”有机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践行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教育培养体制改革四方面举措。李洋就我校法律硕士(涉外律师、国际仲裁)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做了交流发言。 会议期间,范九利一行到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进行调研,就区域国别法研究、区域国别法治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交流等具体内容进行了充分交流。 中央政法委、最高法、最高检、中央依法治国办、司法部等特邀嘉宾、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及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高校负责人出席会议。
4月15日中国民航东北局和西北局在我校举办法治专题干部培训班,来自民航东北局和西北局的近百位民航管理干部参加培训。副校长赵全宇出席开班仪式并致辞,国家智库研究基地涉外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首席专家王瀚教授应邀做《全面推进制度型对外开放与加快涉外法治建设的战略性和紧迫性》的专题讲座,分别就中国对外开放与涉外法治建设的历史经验、互动关系和交互影响,涉外法治对制度型对外开放的驱动和保障、当前我国涉外法治建设面临的形势与加快涉外法治研究的紧迫性和战略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阐释和讲解。
为深化喀什地区与我校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领域的合作,助力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2025年4月8日,喀什地区司法局党组副书记、局长外力·克衣木,喀什市司法局党组副书记、局长杜昆等一行到访我校中国-中亚法律查明与研究中心,并开展座谈交流。会议由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党委书记李立主持。 范九利校长对外力·克衣木局长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对我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介绍。他指出,学校应进一步加强与喀什地区司法局的合作,推动培养模式多元化,共同打造“向西开放”涉外法律人才培养与涉外法律服务新高地。他强调,双方应深化高校与实务部门的沟通协作,促进学术研究与实务工作的有机结合,为西部地区国际营商环境建设贡献力量。 国际法学院院长、中国-中亚法律查明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亚军教授介绍了中心的基本情况及相关研究成果。他表示,喀什作为“一带一路”核心区的重要支点,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政策叠加效应,正加速成为区域性资源要素集聚高地。高校在培养复合型涉外法治人才、研究自贸区法律实务问题、搭建法律服务平台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外力·克衣木局长介绍了喀什地区外国法律查明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希望与我校合作推进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作,并提议在喀什设立中国-中亚法律查明与研究中心服务分中心,共同开展涉外法治问题研究。杜昆局长就双方合作路径、自贸区政策研究范畴及课题方向提出建议,强调应建立线下法律查明中心和研究生实习基地,开设短期培训班,促进学术与实务的深度融合。 座谈会前,外力·克衣木一行参观了中国-中亚法律查明与研究中心,详细了解了中心的业务开展、运行机制及研究成果。
2025年4月1至3日,2025年极地知识进校园活动走进陕西,分别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铜川市照金北梁红军小学和宝鸡市眉县职业教育中心举办了以“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探索自然奥秘、勇攀科学高峰”为主题的科普讲座、连线南极、现场互动、赠送图书与船模等活动。 此次活动由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共青团自然资源部直属机关团委、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陕西省自然资源厅等单位共同组织。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窦敬丽、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沈君、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夏俊、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刘顺林、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潘新春、中国自然资源报社社长王永梅、海洋出版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郭利伟、国家自然资源督察西安局分党组书记局长江国栋、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开明、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李建星、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矿产资源调查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高永宝、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魏延安、陕西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刘天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任小龙等出席西安的活动。 在活动现场,与会者首先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南极秦岭站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重要贺信精神,观看了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宣传视频,其中现场与中国南极长城站视频连线的“极地课堂”更加引人注目,第41次南极考察队长城站站长、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邵和宾介绍考察站情况及日常生活情况,并与现场学生代表视频互动,同学们踊跃提问,气氛十分活跃。 在专家讲座环节,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长城站越冬站长王建忠以《暴风雪中的家园》为题,讲述了在南极长城站越冬的感人故事;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雪龙2”号船长张旭德以《大国重器,极地先锋——“雪龙2”极地考察破冰船》为题,讲述了“雪龙2”极地考察破冰船的故事。 王泽林教授在北梁红军小学和宝鸡市眉县职业教育中心从中国的航海发展角度出发,介绍北极的航道知识,同时王泽林教授被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和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聘请为极地知识进校园讲座专家。 此次活动创新采用“专家讲座+现场连线+实物展示”三维模式,极地知识进校园活动极大地提升了社会公众的极地意识和科学素养,为推动新时代我国极地工作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此次活动引发央媒及地方媒体广泛关注,中央媒体和相关省市媒体积极刊发极地知识进校园的宣传报道,生动诠释了“极地意识从青少年抓起”的科普理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极地事业关乎人类共同未来,科普盛宴正为新时代极地工作培育着生生不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