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4日,云南省对外贸易促进委员会、昆明市人民政府、南盟工商会共同主办的2025年中国—南亚东南亚商事法律合作论坛在昆明隆重举行。两百余位来自中国、南亚、东南亚各国贸易界、法律界、高等院校及商事调解和仲裁实务界的专家、学者和律师莅临会议,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我校国家智库研究基地涉外法治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王瀚教授应邀出席论坛。云南省贸促会会长刘琪琳、中国贸促会法律部副部长沈佩兰、斯里兰卡国家工商会主席吉尔希-古纳瓦丹、昆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凯杰分别在论坛开幕式致辞。 大会举行了《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时仲裁指南》、《缅甸投资法及实施条例中文译本》、《中国-南亚东南亚“调解优先”昆明倡议》发布式和签约仪式。论坛设立主旨演讲和平行论坛两个环节。王瀚教授在论坛主旨演讲环节做了《加快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和涉外法律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性与紧迫性》的主题演讲,分别就全球法律服务要素流动和发展的趋势,涉外法律服务业与一带一路和我国对外开放的互动影响与支撑性、保障性的作用,我国涉外法律服务业和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制度创新等问题做了深入细致的讲解,强调将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纳入法治轨道和制定我国涉外法律服务业促进保障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本届法律论坛取得多项会议成果,对深化和促进中国与南亚和东南亚国家法律服务业的合作交流产生了积极影响。
9月29日,法律硕士“一带一路”涉外法治创新基地班学术交流会在西北政法大学雁塔校区三号教学楼202室成功举行。本次会议由我校涉外法治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超汉教授组织,由“一带一路”涉外法治创新基地班班主任刘静博士主讲,基地班全体硕士研究生参加。 交流会上,刘静博士以“涉外法治发展现状及前沿问题”为主题,详细介绍了我校以实践为导向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特色与创新,包括我校已有的国家级涉外法治研究基地、国家级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中国-中亚法律查明与研究中心,目前学校已成为西北地区领先的涉外法治研究、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重镇。此外,刘静博士就创新基地班未来工作的开展、该方向的广阔发展前景、学生的学术规划和就业选择等进行了系统讲解。她特别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同学们在论文写作与学术研究中,应以学者的标准要求自己,提倡学生自发组织学术活动与教师专业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学术共同体建设,着力培养学生“国际化的视野,法律人的思维”。随后,刘静博士就涉外法治的发展现状与前沿问题作了专题引导,对“统筹推进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国内法域外适用”“国家豁免”“反外国制裁”“数据跨境流动”“国际条约适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等热点问题展开细致分析。她鼓励全体研究生在涉外法治领域深耕细作,系统学习法理学、国际公法等基础理论,并积极尝试跨学科交叉研究,推动该领域的学术创新与突破。 在交流环节,与会研究生进行了自我介绍,增进了彼此了解。本次交流会不仅为“一带一路”涉外法治方向的新生提供了清晰的学业蓝图,也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为未来高层次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2025年9月29日,浙江工商大学郑晨骏博士在线上为我院参加“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比赛的参赛队员开展专项培训,本次培训由王阳老师主持,全体参赛队员全程参与。 郑老师以“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比赛的核心考察维度为出发点,从宏观层面为参赛队员梳理备赛逻辑与方向,同时围绕关键环节展开细节指导,助力队员构建系统的备赛思路。他从高质量书状与庭审表现的关系、庭审核心环节指导、评审提问应对策略要点等方面,对模拟法庭备赛与实战进行了系统讲解。郑老师特别强调,高质量书状是比赛的重要基础,但它和庭审表现并非直接等同。书状更侧重逻辑严谨的书面论证,而庭审则更考验队员对法律知识的灵活运用、临场应变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在口头辩论环节,必须保证语句简洁明晰,这样才能精准传递核心观点,避免因表达冗长或晦涩分散评审注意力,导致关键信息传递失效。备赛时既要用心打磨书状,也要单独投入精力提升庭审实战能力,让书面论证的深度和口头表达的清晰度兼顾。 庭审核心环节中,陈述时队员要保持自信从容,多注重与评审的眼神交流,避免过度依赖文稿;语言表达上,除了延续“简洁明晰”的原则,引注的使用关键在于精确且有说服力,援引国际法条文、权威判例或者学术观点时,要瞄准论证焦点,选择最能支撑己方立场的依据。同时,整体表述要符合国际法专业规范,还要确保评审能快速抓取关键信息,在专业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平衡。应对评审提问时,在认真倾听明确问题核心后再作答。回答时紧扣法律依据与案件事实,涉及引注同样要遵循“精确优先”的原则,用最相关的法律条文或判例增强说服力。如遇暂未准备的问题,要保持冷静,结合已有的知识逻辑逐步推导,并注意控制回答时长。 而反驳(Rebuttal)与再反驳(Surrebuttal)的目标是“强化己方观点,削弱对方论证”。准备阶段,队员要提前预判对方可能提出的关键论点,然后针对性梳理反驳依据,引注的选择要精准对标对方的论证漏洞;现场表达要先用简洁明晰的语句指出对方的漏洞,再结合精准引注强化己方立场,通过“抓漏洞—亮依据—强观点”的逻辑链条,让评审清晰感知到己方的优势,留下深刻记忆点,为比赛争取更多加分。 培训尾声,郑老师针对参赛队员提出的备赛疑问,逐一进行耐心细致的解答,进一步化解队员在备赛中的困惑。参赛队员表示,此次培训既有宏观方向的指引,又有关键环节的细节指导,尤其是关于口头表达与引注使用的具体建议,极具实操性,为后续有针对性地推进“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比赛备赛工作提供了清晰思路,将结合培训内容优化备赛计划,全力备战比赛。
9月27日上午,以“聚焦低空经济:共探法律风险防范与争议解决之道”为主题的2025中国仲裁周活动在郑州成功召开。来自高校、仲裁机构、行业协会、领先科技企业与律师事务所的专家学者与业界精英,共同为低空经济产业的发展贡献法律智慧。我院刘静博士受邀参加论坛。 在圆桌讨论环节,刘静博士重点围绕低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风险应对展开交流,指出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对知识产权保护有着更高要求。当前低空经济发展面临专利壁垒、商标权抢注、版权冲突、商业秘密泄露等知识产权问题。需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等重要论述,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强化法律制度供给、加强立法执法司法保障,建立健全低空经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低空经济在法治轨道上安全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来自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丝绸之路仲裁中心、河南省司法厅、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郑州市律师协会、中国南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等相关部门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律师、学生参加了本次论坛。
9月26-28日,中国太平洋学会自然资源法学研究分会 2025 年学术会议在海南海口海南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成功举办。本次会议以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法治建设” 为主题,汇聚全国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海洋资源法治领域的前沿问题与发展路径。我校国际法学院潘俊武教授在会议期间当选第二届中国太平洋学会自然资源法学研究分会的副会长,并受邀作主旨发言。同时,国际法学院王阳博士和蒋围博士当选为研究分会理事。 9 月 27 日上午,会议开幕式由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所长张辉教授主持,研究分会会长、海南大学法学院院长王琦教授致辞。开幕式后,会议进入主旨演讲环节,潘俊武教授作为特邀发言人,围绕黄岩岛自然保护区配套规章制度构建的议题提出了有关立法建议。研讨会共分三个议题,分别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法治保障”、“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和“全球海洋治理与合作的法律问题”。此次潘俊武教授当选分会副会长并作主旨发言,不仅是学界对其在海洋法学领域学术影响力的充分肯定,也体现了我校在海洋法治研究领域的学科优势。未来,我校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法治建设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