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7日上午,国际经济法教研室举办了本学期首次学术沙龙活动。本次沙龙由陈婉姝讲师主讲,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商事仲裁裁决承认与执行中的公共政策适用及涉外仲裁人才培养路径创新。教研室成员刘亚军、马海涛、师怡、刘学文、贺小丽、李捷音、华雨婷、李洁等多位老师参加了本次沙龙活动。 陈婉姝讲师首先聚焦“商事仲裁裁决性质-司法审查-公共政策”三维关系,探讨商事仲裁裁决承认与执行中公共政策适用的范围、标准及程序,结合各国对公共政策适用的司法态度,提出商事仲裁裁决承认与执行的审查困境并提出中国应对方案。之后,陈婉姝讲师就涉外仲裁人才培养的定位、现状进行梳理,通过比较分析方法,探讨中国涉外仲裁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完善路径。 在讨论环节,各位老师就相关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充分认识到涉外仲裁实务工作及仲裁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应在教学与科研中强调涉外仲裁人才培养项目要求,不断推动国际仲裁机制的完善。本次学术沙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国际经济法教研室教师对学术前沿问题及人才培养方式深入分析,展现出不断创新的科研思维及卓越的实务能力。
3月25日下午,由国际法学院主办的实务专题讲座“国内与国际仲裁规则”第二期在西北政法大学雁塔校区三号教学楼206教室举行。本次讲座特邀西安仲裁委员会研究中心主任、陕西自贸区仲裁院院长刘红作为主讲人,国际法学院副教授张望平担任主持人,2023级、2024级国际仲裁方向全体硕士研究生参与本次讲座。 刘红围绕“商事仲裁概述”“常设仲裁机构与临时仲裁”“仲裁规则的分类”“仲裁规则的适用”四大主题展开,为与会者搭建起了仲裁规则的系统理论框架。详细阐述了国内仲裁与国际仲裁的界定、商事仲裁的独特优势、中国仲裁国际化进程中的成果与挑战等内容,并重点分析了仲裁规则的开放性特征。同时,刘红结合具体仲裁机构设置及管理原则、仲裁协议、管辖权、程序开启、仲裁庭组建、审理流程、裁决等关键环节,分析仲裁规则如何全方位指导仲裁实践,以达到保障仲裁程序公正、高效进行的目的。在案例研习环节中,同学们针对仲裁启动阶段信息披露问题、仲裁条款中仲裁庭组成方式变更影响、仲裁机构与临时仲裁员指定及程序管理争议、合同争议解决条款效力与执行等实务问题各抒己见,极大深化了其对仲裁规则的理解与运用。 张望平表示此次讲座为国际仲裁方向的的研究生们提供了宝贵的学术交流机会,不仅拓宽了他们的专业视野,还增强了实践应用能力,对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法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涉外法治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切实提高喀什市各级干部法治意识,强化法治观念,2025年3月24日,喀什市法学会举办2025年喀什市“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专题报告活动。 我院王泽林教授受邀做题为《发挥涉外法治优势,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谱写新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专题法治宣讲报告。王泽林教授在报告中深刻阐释了涉外法治的概念、涉外法治的内容和我国涉外法治工作取得的成就、涉外法治对于喀什市发展的战略价值等。 此次报告会是喀什市法学会推动法治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喀什地区法学会相关领导出席活动,全市政法系统干警、相关部门业务骨干、部分法律工作者等240余人参加活动。
2025年3月23日,新疆自治区“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加强涉外法治建设 服务新疆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专题研修班在喀什大学开班。 此次专题研修班由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党委政法委、自治区党委依法治疆办、新疆法学会主办,喀什大学协办,旨在帮助涉外法治人才提高理论和实务能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涉外法治人才队伍。 中国海洋法学会副会长、西北政法大学王泽林教授受邀担任主讲,从涉外法治的内涵外延、发展动因到新疆涉外法治实践现状进行深度解析,为学员构建起理论联系实际的认知框架,并为新疆的高质量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2025年3月23日,新疆自治区“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加强涉外法治建设 服务新疆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专题研修班在喀什大学开班。我校涉外法治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超汉教授受邀为研修班授课。 张超汉教授以“涉外法治建设与国际民商事争议的解决”为题做专题辅导,从中国涉外法治建设的背景、涉外法治概念的产生、内涵与外延到国际民商事案件的识别、管辖权的确定、法律适用、判决的承认与执行等问题,结合案例详细讲解了国际民商事争议解决的基本逻辑与具体理论,为学员们缕清和明晰了涉外案件解决的四步逻辑框架,并针对新疆涉外法律服务业的提升提出了相关建议。 此次专题研修班由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党委政法委、自治区党委依法治疆办、新疆法学会主办,喀什大学协办,旨在帮助涉外法治人才提高理论和实务能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涉外法治人才队伍。